“火药雕刻师”徐立平:26年造就大国工匠其安全事故保持为0

时间: 2023-12-05 08:22:31 作者: 诺米家居馆

  两年前,我国播出了一部现象级科幻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以宏大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何通过发动机将地球推出太阳系的脑洞。

  其实当我们开始关注科幻时,意味着现实中我们的航天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1年,酒泉发射了天宫一号,2019年底,嫦娥五号发射,2020年,我们发射了长征五号,至此,我国航天“三步走”计划正式完成。

  航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辛的努力和奋斗,是他们的默默付出,造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宇宙飞船的发射其实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动力,那就是火药。而对于发射飞船而言,火药的精度要求也是极高,一旦超出误差,就会面临丧命的风险。

  面对这种程度的要求和风险,很多人望而却步。可是艰险的道路总有勇士迈进,这个人就是中国的“火药雕刻师”徐立平。

  徐立平出生在一个江苏省的一个“航天家庭”,家中11位成员中,只要顺利毕业的都成为了我国航天工业的从业者,他的母亲更是最早进入我国火箭发动机整形车间的员工之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一直受着航天事业的启蒙和熏陶,对航天事业也有不一样常人的感情。

  所以最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航天人。可大家没想到的是,1987年,徐立平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后,选择的是其中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为火药整形。

  怎么雕刻火药呢?就是在航天固体发动机上给火药“动刀”,误差不允许超出0.5毫米,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因为擦出火花而产生足有三千摄氏度的高温,与机器一起消失,之前就有员工因操作出现失误而意外身亡。

  这个工作风险很大,工作者每天要面对非常庞大的雕刻量,同时一般人又很难保证自己实时处于专注的状态,那么风险系数可想而知。

  可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机器高速运转很容易在雕刻过程中导致爆炸,因此还不能用机器替代人工去做。

  徐立平的雕刻过程很惊心动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他都在火药筒里,拿着刻刀雕刻。他第一次进厂的时候,师傅曾给他演示过火药爆炸的全过程,那一瞬间,火苗化作了吞噬一切的蘑菇云,那个画面给徐立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师傅告诉他,火药韧性很强,刀的力道把握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一旦操作不当,药面就会很不平整,造成精度达不到标准,火箭的发动机点火时,火药的燃烧方向就不能让发动机按照正常轨道发动,最坏的结果就是爆炸。

  这节课,徐立平记忆犹新。每当他雕刻火药时,几乎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因为他肩上承担的不只是自己的一条命,还有背后这个民族的未来。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发生的可能性,徐立平日复一日地对着发动机练习。只要逮到休息的时候,他就暗自琢磨如何用力、怎么下刀,一边想一边做着各种比划的动作,甚至连切下时的角度、道具切去的量等等都认真思索练习过,手臂酸麻也浑然不觉。

  他自己练习还不够,还常常借着工作的机会向身旁的人虚心请教,身边的人都对他大为叹服。

  时间久了,徐立平的刀具竟然已经练坏了好多把,操刀也慢慢变得娴熟,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甚至轻手一摸,都能感知出怎么切能符合精度。

  而随着国防技术的要求慢慢的升高,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中加入了慢慢的变多的能量,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火药切割的危险度也在水涨船高。

  徐立平自己当然可以与时俱进,但他深知只有自己能达到这种程度是远远不足的,要想真正保证大家雕刻的安全性,就需要有一种更实用的技术能够让大家在更安全和有效率的情况下雕刻火药。

  他苦思冥想很久,最终决定从刻刀入手。徐立平和工友们一起讨论尝试,想方设法改进现有的刻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他们终于从一个削水果机上得到灵感。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做了适用于切割火药的修改,发明了一套发动机整形专用刀,高效实用,能够把误差控制在了0.2毫米之内,只相当于不到两张A4纸的厚度。

  为了尽可能地替代手工操作,工厂也在引进数控技术,去尝试减少人机之间直接的互动,降低员工的危险性,甚至在2005年引进了立式整形机。

  可是在当时,这种先进的技术对大家来说还很陌生,实际运用上大家都缺乏经验。

  徐立平把自己当做一根钉子,哪里需要,自己就钉在哪里。他再一次积极投身进去,参与了从安装到使用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甚至改进其他的生产设备。

  在长达26年的工作期间,他不断学习数控等领域的知识,白天盯着整形机反复思索,晚上计算各种有关的参数,亲手改进了加装连锁装备、安全设备等20多个设备。

  雕刻火药时,他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变,否则很容易出现失误,因此他的身体向一侧扭曲,已然浮现了畸形。同时火药中含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徐立平的身体不断受到侵蚀,头发也变得稀少。

  1989年,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发生了故障,此时的徐立平才工作不到三年,可是他热情参加到排除一些故障的工作当中。

  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只能在数量庞大的炸药中,用半跪半躺的姿势紧张作业,每次只向外面移出四五克药。安全起见,上面规定每人只能铲十分钟,可是徐立平不顾自己的安危,每次总多挖五六分钟,以减少队友的风险。

  在历时两个月的辛苦努力下,他们终于挖出300多千克的火药,成功排除了故障。

  徐立平几乎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航天事业,曾有人问过徐立平,如果他哪一天牺牲了,家人怎么办呢?可是徐立平坚决表示,国家比家人更重要,先有国,后有家。

  当有人问到他为何有这些勇气的时候,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一句:“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干。”

  2016年,徐立平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中说道:“每一件大国利器不能离开你,就像你手中的刀,26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其实徐立平就是一个大国工匠的典范,3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对待他的工作,勇于挑战,又细心入微,他整形过的产品从始至终保持着100%合格率,而他的安全事故也从始至终保持为0,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

  而实际上,除了自己的工作外,他也非常关心如何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国家未来的技术骨干。

  如果你去看他的业余时间表,会发现上面为年轻人们安排得满满当当:整理个人的经验绝招、编写各种培训方面的教材等等。

  他不厌其烦地教年轻人们操刀,如何用力、如何下刀、如何握刀,几乎是手把手教给他们的。他丝毫没有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想让他们也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国工匠。

  《流浪地球》大热时,徐立平也感到了年轻人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活力,对他们充满信心。

  他认为当年轻人对航天事业充满热情时,是航天事业之福。少年强则国强,年轻血液的不断加入,能够给航天事业带来极大的活力,从而加快科技强国的脚步。

  特殊的职业性质,决定着徐立平的工作步步惊险,随时与死神相伴。有一次执行任务,徐立平就意外因为固体燃料辐射,对双腿造成了难以忍受的伤害,很久都不能直立行走。

  这个时候,他的家人都对他不离不弃,时刻陪在他的身旁。他的母亲夜以继日地陪着他做各种康复训练,并对他耐心鼓励。

  在他受伤期间,无法去厂里工作时,他的妻子非但没有劝他放弃自己的事业,反而时常鼓励,怕他因境遇不顺而萌发退缩之意。

  为了让丈夫在家里也能工作,梁远珍把厨房的饭桌变成了家用操作台。她每日照顾瘫痪的丈夫,并深深以此为幸福,在她眼里,丈夫是自己的英雄。

  有了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徐立平的前行路上有了更多支持。哪怕前路坎坷,也毅然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