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保存完好的供销社货柜商品仍就保持着七八十年代时期的风格

时间: 2023-09-10 22:08:32 作者: 新闻中心

  在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有一个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供销社,商店内至今保持着六七十年代的布局和摆设,老式的货架,木制的玻璃柜台,以及留存的部分老旧商品,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下子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供销社位于水市乡的杨柳村,这里曾经是杨柳乡政府的所在地,后来行政区划调整,杨柳乡变成了杨柳村,昔日红火的杨柳供销社随着机构的改革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时任杨柳乡供销社营业员的梁平也因改制而下岗,由于对供销社的不舍,他拿出3万元购买了自己在此工作过十余年的供销社,并和妻子一起经营,由于对供销社有很深的情感,他一直让该商店保持原貌,20年来不曾改变。

  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想必对供销社还有较深的记忆,在计划经济年代,家里吃的粮食、穿衣用的布匹等等都是凭票供应,粮票、布票、糖票、煤油票等现在都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那时候的供销社是最为吃香的单位,能在供销社当一名营业员很是风光,非常令人羡慕。供销社的叔叔阿姨也成了小孩子亲近的对象,跟她们搞好关系后,经常能有水果糖吃。

  通常一个乡都有一个供销社,大体上分为百货、副食和日杂商店,虽然被分为几大类,但小一点的供销社通常只有一个营业场所,货物的分类仅仅是用柜台区分开来。

  那时候,很多乡村都不通公路,供销社的商品物资都是用人工挑运,挑着上级供销社批拨下来的物资步行几十公里,这些挑运物资的人被人们称着力人。

  力人一般都有一副壮实的身体,力大无比,他们挑运货物每天一个来回,长年累月,从不停歇。这些力人一般都是供销社最信得过的人,否则不敢把货物放心地交给他们。那时候没有手机,力人出门后就没有很好的方法联系上他们,路途中出现任何状况也只由他们自行处置。

  听说以前有一个姓黄的力人,挑着一担土酒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由于路途坎坷难行,不小心摔倒,酒桶里的酒撒泼在路上,倒出去的酒没办法回收,看着就这样流走了感到十分可惜,黄师傅索性趴到地上,用嘴吸吮地上的酒,不一会就酩酊大醉。

  到供销社买商品不是想要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必须凭票供应,票证种类非常之多,就连火柴、手帕、肥皂等也有票证。这些票是按家庭人口分配,想多弄一张十分困难,光有钱没有票啥东西也买不到。

  就算有票也不一定可以买到商品,因为那时候物资短缺,运输也严重滞后,商店里的物品十分有限,这时候,熟人好办事,如果你跟营业员是朋友,那么就基本不会担心购买不到物资,所以营业员成了人们极力讨好和交往的对象。

  当时在百姓的眼中,供销社就是天堂,每天都有小孩子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柜台里的各种零食,这时候,有营业员或者前来购买物品的男人就会逗小孩,要小孩子叫他们“爸爸”,叫了就给小孩买一颗糖,如果小孩当着妈妈叫他们爸爸,他们都以为占到了便宜,一开心就会多给小孩一颗糖。

  小孩子得到一颗糖后就像得到一个宝贝似的,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一番,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幸福,那种幸福感停留的时间远远要长过糖果的甜味。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物资也开始丰富起来,商品再也不需要凭票供应了,各类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供销社的辉煌时代开始终结。

  往日的盛景逐渐远去,偶尔在乡下碰到那些少有的,至今还保留完好的供销社,勾起了那代人留存在脑中的记忆,看着房屋依旧、门窗依旧、柜台依旧、商品依旧,不难使人打开尘封的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韩媒报道华为Mate60 Pro,韩国网友:换作别的国家,早就垮塌了!

  女子面馆点两碗牛肉刀削面,端上来后拒绝付钱:我要的是牛肉炒面,你给我上汤面

  我们还能为这样一个世界做些什么?“IDEAS 2023 · 营造未来”探索可持续未来

  ChatGPT网站流量连续三个月下滑:8月访问量下降3.2%至14.3亿次

  我们还能为这样一个世界做些什么?“IDEAS 2023 · 营造未来”探索可持续未来

  三星Z Fold 5 Thom Browne 限量版礼盒图赏:9月12日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