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十年,商业模式正在由轻转重,但争议仍然较大。轻模式可能有利于快速扩张,重模式相对容易形成行业壁垒,那在无人货架上,轻重之间该如何取舍?
陈惠鲁:我认为最终是要回归到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我们曾经尝试外包供应链,公司只负责铺货和IT系统。结果是,用户对服务速度和规范有要求,比如货品陈列、清理摆放、客户沟通,这是外包企业顾及不到的。通常来讲,如果运营做得轻,细节体验就很难做好。
应向阳:做重的好处,就应该把服务做到位,形成壁垒。同时,进一步做透密度之后,可以建立自己的运营效率。如果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把局部区域做透,做直营;
另一种是在三四线城市借助轻模式,找到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规避高管理成本。因为小城市的市场体量有限,全直营的模式不具备流量、营收的规模优势。
李颖:换一个思路,轻和重没有本质的区别。凡是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轻的。前几年,互联网的主要突破口还在于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轻需求,降低人们在追求阅读、娱乐、社交乐趣时的成本。往后,凡是涉及到满足大家的物质需求,怎么做都是重的。
主持人:无人货架本质上面还是一门零售生意,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盈利问题,那无人货架本身到底能否盈利,以后的盈利空间主要在哪里?
林孝毅:无人货架是能盈利的,但前提是需要做精细化的区域运营。举个例子,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如果有一个企业踏踏实实的经营货架,再逐步放大,做一个片区,做一个城市,把每个货架做成盈利,收入自然是正向的。
就像铃木敏文所说,过去的20年,他只在日本做7-11;过去的10年,他只在东京和大阪的都市圈里做711;在过去起步的那5年,他只在东京做,在东京起步的前三年,他只在一个片区做,挣钱的思路就是从把一个片区做到极致开始的。
应向阳:要实现无人货架的盈利,核心需要管控两块的成本。第一是损耗。损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丢失损失,一部分是过保损失。过保损耗能够最终靠管理控制,丢失损耗如果是大势所趋,如果出现破窗效应,比如对手已经拉高了损耗,会使教育用户的难度更大。
第二是物流。一个货架如果一周补货2-3次,仓配成本大约占总流水的10到20个点。如果只销售标准品,毛利能做到35个点。假如仓配成本是13个点,那还大概剩下22个点。再加上管理成本、设备折旧,还有地推成本的摊销,关键是用剩余的20个点去平衡损耗。
李颖:无人货架想要盈利,本质上还是考虑怎么增收,或者怎么来降低经营成本。在解决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摊薄供应链成本之间,做一个权衡。当然这是如何赚钱,需要想办法去做盈利的突破点。另一个思路是把货架做成值钱的生意,那需要更加多的资产或者资本层面的运作。
主持人:从90年代开始大卖场兴起,到现在近场零售的热度不断的提高,像是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近场零售形态,给整个零售市场带来哪些根源性变化?有什么时代意义?
第一,交易变成了交互,客户变成了用户。以前,你买完东西之后和我就没交集了,现在极具革命性的变化是,你在我这买了东西,我知道你在哪工作,消费水平如何,下一次可能会买什么。零售业变得更好玩、有趣了。
举个例子,有一款安全套在货架上卖得很好,我问生产商,你今年准备生产多少个?他很头疼,如果在传统零售渠道他肯定是不知道的,但在我的货架上,能清晰的把控这些数据。
也就是说,无人货架的出现使得商品的交易流通量,用户的需求量可视化,使得供应链能够精准的反向推导至生产供应。以前电商的流通路径是F2B,2C,现在由于消费数据更加敏感、精细,开始打通C2B,2F的路线。
第二,社会生产力会被重构一遍。可以设想一下,在北京,现在还没有一个物流体系,可以支撑整个北京3万、5万甚至10万个无人货架的补货。
这个生意就像20年前电商还未兴起之时,快递主要是因为小物件的流通需求而不得不建立的。再回溯去看,快运的建立也是基于大物流的运输需求。现在快送一直在发展,但速度并不快,它需要一个新业务快速引领行业变革,建设城市范围内的毛细血管快送网络。
在我看来,无人货架就是这一个角色,这门生意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颖:不管是无人货架、共享自行车,还是早几年的快递柜,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行业里的玩家,不管是头部还是小玩家,大多处于亏本运营的状态。与之相反,在生态链中为行业玩家提供工具或者服务的企业,都能生存得很好。例如共享自行车的上游车厂,快递柜的上游生产商,无人货架的上游产品供给。
可以发现,上游产品在更新换代的同时,它也是在培养新的个人消费品牌。三只松鼠为何会兴起?当电商出现时,效率低下、渠道链条长的品牌,因为价格高、消费体验不佳而被首先颠覆。放在无人货架的场景下,也会有这样的推演。
无人货架的出现触发了更高频、更及时的需求,在新零售的体系下,我们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季节、时间来提供坚果产品,将原来大包装拆成小包装,不仅更方便,满足现在年轻人及时,健康、节制的饮食上的习惯,更可以用产品链建立一个新品牌,重新定位于用户心智。
自动化的将产品无限细分,并离用户无限接近。最终,现在的无人货架,和当年的电商一样,满足了用户更便利的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