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运输结构。充分的发挥铁路和水运运输费用低的优势,全方面提高铁路、水路运输比重。抓住铁路改革机遇,加快新建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推进铁路功能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促进铁路与重点物流园区、重要枢纽节点物流园区的专线铁路建设,尽快缩小全省铁路运营比重与全国中等水准的差距,最大限度提高铁路货运比例。主动有为迎接“高铁时代”,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的附加价值货物运输需求变化,打造“西南货物快运”列车品牌,全力推进集装箱运输上量,全力发展高铁快件业务,提高铁路零散快运市场占有率。建设一批连接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全方面提升进出川水运能力和内河港口货运吞吐能力,加快提升川内长江、嘉陵江、岷江等通航能力,加快主要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完善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安—南充—广元两大港口群功能,并加快凉山港、眉山港、达州港等港口重点作业区建设。积极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和错位发展。
2.提高运输效率。完善和推广“公路港”物流经验,支持和引导传统公路货运场站转型升级。加强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的厢式化更新,鼓励发展集装箱、冷藏、液罐等专业运输车辆。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利用道路运输枢纽站场,建立甩挂运输站场,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鼓励开通城际货运专线班车,实现省内专线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和组织化管理。建设交通运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基础交货网络,快速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之间有效对接。引导运输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
3.优化通行环境。逐步优化通行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快速推进与全国联网工作,保障车辆便捷高效通行。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将免收通行费措施落实到位。深入推动公路超限超载治理,保障运输安全。
1.提升物流专业化。鼓励物流公司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渐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公司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提供公共物流服务。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公司竞争力。积极发展专用运输、厢式货车运输、单元化装载等专业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
2.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支持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疫检验等信息资源,促进行业、园区、企业物流信息与省、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打通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鼓励物流园区、物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形式,一同搭建面向中小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物流信息交互和共享。完善四川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
3.加强物流标准化。加大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应用,加快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积极地推进运输工具准入标准化,提高物流服务的安全、优质、高效水平。鼓励物流公司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装备设施、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使用多层立体货架、托盘循环共用、自动化分拣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物流设施和设备。选择重点物流公司、物流园区,分类分层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积极引导物流公司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促使区域标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
(六)发展绿色物流。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促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配送组织模式,减少返空率,提高车辆装载率。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装载技术,大力推动标准托盘应用及循环共用,促进物流各功能环节有效衔接。鼓励企业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和新能源汽车,鼓励市(州)在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规划布局上向物流园区倾斜,积极地推进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建设。试点设立绿色生态型物流园区,优化仓库布局,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现代化仓储技术,降低仓储损耗。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降低流通环节污染,构建循环物流系统。推广粮食“四散化”,构建大宗物资低环境负荷物流体系。加强危险品运输、仓储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事故。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能耗和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
(七)加强区域合作。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充分的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利用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建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大与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和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的合作力度,加快与周边省(区、市)和沿海港口之间建立深层次物流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四川全域通关一体化,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区域合作。落实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发挥成都、绵阳、达州、泸州、南充、宜宾、遂宁、攀枝花等区域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快速推进川南城际铁路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五大经济区联动发展。
(八)发展国际物流。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进一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力争实现“蓉欧快铁”双向运行,扩大国际货运航班线路,搭建与周边和境外地区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快速推进四川省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海关、检验检疫、交通、外贸、货代、班轮公司等信息无缝对接,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动建立由机场、货站、航空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国税等各方联合建设的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在大型机场吸引聚集货运航空公司和货代企业,有效提升国际航空储运和分拣分拨服务能力。加强与沿海港口、口岸的合作,引入国际船公司、货代公司,实现港口内移。争取将成都市纳入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推动四川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我省全球贸易、营销网络和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务实、高效的国际物流合作。
(一)多式联运工程。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中转设施,实现货运换装无缝衔接。全力发展与航班直接接驳的联程公路班车、铁路班列,实现航空货流无缝衔接。实现“蓉欧快铁”双向常态化稳定运行,推动开行成都与东部沿海城市间的直达电商专列。支持和促进蓉(渝)穗、蓉沪“铁水”联运班列增收上量,支持“蓉亚班列”开行,打造成都通往中亚各国的铁路国际联运新通道。推进成都至泸州、泸州至昆明、泸州至攀枝花等“铁水”联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开通成都至广西北部湾“海铁”联运“五定班列”,做好开通成都经昆明至仰光“海铁”联运“五定班列”的前期工作。开通成都至宜宾港、泸州港、重庆港集装箱城际货运班车,形成成都至长三角“公铁水”联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