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的风口错过了,共享的风口也错过了,无人零售的风口来了,但真的能飞起来吗?
以目前国内的无人零售业态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以及智能微超。
早在2015年,无人货架便开始布局零售市场,但一直被电商的锋芒所遮盖,直到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各大零售、资本巨头纷纷将目光聚焦到线下无人零售领域,首当其冲的则是无人货架。
相比于无人店自带的高科技、高门槛,无人货架的低门槛促使2017年滋养了四十多家品牌的入市,这势头比共享自行车可要猛得多。但号称低成本覆盖高用户的无人货架模式,却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纷纷倒下,开放式货架所带来的高盗损以及传统的人力运营补货模式,无论是实际成本还是营收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甚至不少无人货架已开始调整模式,在占据点位之后,纷纷入局自动售货机模式,但传统的自动售货机局限性较多,除了增加一个防盗损货柜之外,在运营能力方面,与无人货架相比并无二异,而这也是怎么回事自动售货机存活在国内数十年,依旧没能成为风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Amazon Go在美国开了第一家无人店之后,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便在国内刮起一阵飓风,不仅融入数十家技术型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更是吸引了不少国内巨头资本的注入,而一家家扛着“无人零售”旗号的产品瞬间遍地开花,似乎在无人便利店这个风口上,真的又飞起来了。
可这风口是否会像无人货架一般,快速冷却并退下市场呢?答案是,并不会。无人便利店对标的是传统有人便利店,而两者核心的差异便是“人”,即便如今无人便利店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缺陷,譬如研发技术、运营和维护的成本,可技术层面的成本向来就不是一个难题,相信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无人化必然会成为一种廉价的技术,而这也将奠定无人便利店在零售业态中的地位。
但无人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一样,都需要足够的体验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无人便利店更适合在大型小区、商场、广场等空间面积较大的场景使用,而对于国内人均用地面积普遍不足的环境而言,“最后一平米”的场景,或许更适合智能微超。
智能微超与无人售货机相似,都是以立柜的形式完成货品的摆放和销售,但相比于传统的自动售货机而言,智能微超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除了拥有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智能黑科技之外,在数据分析和运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计算能力。
以甘来智能微超为例,通过甘来智能AI机器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不但可以完美接待消费者,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具有科技感的便捷购物体验,还会根据每一台机器的货销情况,提供给运营者科学合理的补货建议、货销预估以及运维提醒等。
此外,甘来智能微超在场景应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在依托其机器的高强运作能力下,智能微超可依据商品的属性远程调控温度,并支持多机联动,运营者可以甘来智能AI机器人的数据分析为参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由搭配不一样的智能微超,选择比较适合场景的商品,譬如在医院可以销售生活用品及加热的营养饮料,在体育场可以销售冰镇碳酸饮料,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消费场景,不仅方便消费者更直接的选购商品,同时也让管理者提高运营效率。
其实,无论是淘宝、京东的无人便利店,还是甘来科技的智能微超,对于零售的未来发展而言,都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而零售的智能化,也势必改变我们生活,正如十年前,谁又能想到手机支付如此普及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