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舱在机翼上这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你知道吗?

时间: 2024-03-13 14:25:35 作者: 名创精品店

  容克G.38在1929年首次飞行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象,它也许是战时混合翼飞机设计的顶峰。容克G.38

  这对雨果-容克斯来说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09年,他为一种可用作大型商用飞机的厚型空心翼设计申请了专利。正如老话所说,当时的飞机标准设计可以被概括为飞行箱。大多数飞机都是薄翼双翼飞机,依靠大量的电线和支柱。虽然有效,但不是最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设计。

  容克斯拒绝了这种思维方法,他想提出大型悬臂金属机翼的概念,由于其空气动力学的功能设计和厚度,它将提供一个最佳的升力、阻力和实用性的比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容克斯部分地实现了他的想法,即采用全金属机翼的内部结构的飞机,消除了对阻碍性电线和支柱的需要,但他的设计受到了军事规格的限制。

  战后,他有了经验和制造设施,能轻松实现他的大型商用飞机的梦想,但这一次他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1920年,他开始了容克JG1的开发工作,这是一种四引擎的全金属运输机。1921年开始建造一架原型机,外翼和机身后部已完成。然而,当盟国监督委员会在调查期间视察工厂时,他们要求停止工作,并将飞机报废。

  雨果-容克斯并不气馁,在20世纪20年代继续起草设计的具体方案,但直到该十年结束时,他才进行了另一次认真的尝试,这就是与设计工程师恩斯特-辛德尔合作的G38型。

  1927年,G40项目的设计工作开始了,它是一种能够直接进行跨大西洋飞行的邮政水上飞机。容克斯还开发了一种被称为G38的陆地飞机变体,尽管德国海军对水上飞机更感兴趣,但容克斯更喜欢G38,因为他认为它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用途,而且他能够从航空部获得资金来建造它。从构思到完成,原型机的工作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1929年11月,第一架飞机(被称为D-2000)从容克斯德绍工厂推出,进行了首飞。当它在1929年11月6日飞上天空时,G38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飞机。这架飞机的主要特征当然是巨大的悬臂式机翼--它的翼展为44米,比B-29飞机的翼展略宽。

  它是建立在一系列管状框架和支柱上的,用螺栓连接在一起并直接连接到机身上。为了使生产、维修和运输更容易,G38的机翼被分为一个中央部分,两个中间部分和两个外部部分。

  覆盖这个结构的是经典的应力和波纹铝板,这是当时德国制造的许多全金属飞机的标志。这种金属不仅提供了强大和有效的保护,而且还有助于吸收施加在机翼上的扭转运动。

  机翼不仅宽大,而且还非常厚。在它与机身相接的根部,它的高度为1.9米。这是因为它不只是被设计成一个升力面,而是作为飞机内部结构的运作部分。与卡拉宁K7一样,G38机翼的前部内段被设计为容纳人员和设备。

  在前部,紧挨着机身,通过一个通道,是一对客舱,通过一系列的弧形窗户,能够正常的看到壮观的景色......希望它对患有眩晕症或恐高症的乘客有一个警告。再往外是安装发动机的机翼中间部分,每个部分的前部都有一台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包括两个容克L55 V12发动机和两个L8直列6缸发动机。较大的发动机被安装在内侧,较小的被安装在外侧。它们一起为G38提供了1971马力,更强大的发动机驱动四叶螺旋桨,而较小的发动机则驱动两叶螺旋桨。

  这使G38的最大速度为225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180公里/小时。巨大机翼的这一部分不仅容纳了发动机,而且还把它们安置在可以被称为相当于船舶发动机室的飞机上。通过机翼客舱后面的维修走廊能进入,这使得发动机的维修工作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这当然不是当时或现在的很多飞机所能夸耀的事情。

  机翼后面的走廊允许检查几乎到机翼顶端,如果工程师们能接受严格的爬行。在机翼前缘的客舱和发动机舱后面,由双层防火墙和大量的金属隔开,是主要的燃料舱。这包括两排油箱,中间有一条通道供检查。

  在这里面,同样是在双层防火墙后面,是储存室,里面有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必要的行李和货物--这可以从机身上进入。还有一个行李和货物架位于机身底部,就像更传统的商业飞机一样,但厚厚的机翼使这个空间被缩小,以获得更好的整体机舱空间。

  机身本身,像机翼一样,是由管状支柱和大梁构成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全金属皮肤。飞行员和副驾驶在机头上方的舒适机舱中享有较高的位置。在他们的前面和下面是一个导航室,在机头的正前方还有两个乘客座位--为那些觉得特别冒险的人准备的。

  驾驶舱后面是首席机械师的岗位,从这里能控制整个动力装置和燃料系统。后面是机组人员舱和乘务员室,在这里可以准备膳食和饮料,在这个房间的旁边是一个小厕所。在这后面是两个更宽敞的客舱和一个吸烟室。客舱被认为是豪华的,其目的是与齐柏林飞机上的标准竞争,齐柏林飞艇在当时是德国商业航空的骄傲。

  像当时的许多其他容克斯飞机一样,G38的特点是控制面沿着机翼后缘的整个跨度。它们被分成两个部分,这使得它们能在内侧部分作为襟翼操作,而在外侧部分作为副翼操作。尾部控制面被安排在一个双平面风格的配置中,有三个垂直方向舵。这是出于对阻力的考虑而这样做的。若使用单一的大舵,尾翼的阻力就会很大,无法用手抵消。

  所有的控制面都是动态平衡的,以减少飘动,试飞的报告赞扬了G38的易操作特性。据称,G38的控制感觉并不比那些小得多的容克F13和G31更困难,这对这样一架笨重的飞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说到体积,G38的全金属设计,厚重的机翼和四个发动机,在完成时重量相当大--至少对于当时的标准而言。它的空重为13吨,最大起飞重量为21吨。它由四个大轮子组成的主起落架支撑,这些轮子是串联在一起的。

  为了提高舒适度和地面操作,这些轮子在水平面上旋转,并通过一系列的弹簧保持在原位。起落架是一个固定式的排列,垂直框架上有减震器。最初,这个起落架被一个空气动力整流罩所覆盖,但它在某些时候被移除以减轻重量,然后在另一个时候又被重新装上,以体现风格。

  在首飞之后,G38被空军部购买,打算让它在汉莎航空飞行。然后,它被投入了一系列的测试和示范飞行,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30年11月30日,试飞员齐默尔曼和施宁格在携带5吨有效载荷的情况下创造了多项速度和高度的世界纪录。

  飞行测试以环绕欧洲的旅行结束,这大大激发了对容克新飞机的热情,然后它被正式交付给汉莎航空公司。随后,它开始在伦敦和柏林之间的商业航线上运行。然而,几乎在它开始飞行这些航线进行改装。最近的新闻之旅使飞机的需求大增,以至于只有13名乘客的容量被认为是可笑的。

  发动机被升级为四台L88 V-12发动机,功率从1971hp提高到3154hp,现在所有的发动机都驱动着四叶螺旋桨。机身本身也进行了改装,扩大了客舱,增加了容量,可以容纳30名乘客和他们的货物。

  这次改装在1932年夏天完成,飞机再次飞上了天空。汉莎航空还委托建造了第二架飞机,它将被命名为D-2500。从一开始,它的设计就吸取了第一架原型机的经验教训。它采用了完整的两层机身,并扩大了机翼上的舱室,使其总载客量达到了34人。

  这架新飞机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让中央机身的大多数乘客能够正常的看到外面的世界,而这是第一架原型机所没有的。这架飞机是在第一架飞机完成改装的同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它们都进入了商业服务。

  G38飞机很快在豪华和舒适方面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在飞行过程中,乘客能自由活动,并由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尽管与它们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规模相比,它们的载客量仍然有些小,但这些飞机很快就成为汉莎航空和德国航空的骄傲。

  1933年,D-2500被命名为 兴登堡元帅 以纪念兴登堡总统。1934年,这两架飞机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这次是把所有的发动机都换成了直列六缸的Jumo 4,使总功率达到了4023马力。这两架飞机也被重新命名,第一架是G38A,第二架是G38E。

  不幸的是,G38A没有活过1936年。它在德绍的一次飞行中起飞时坠毁,这是由于电缆连接不正确造成的。飞行员活了下来,但是大面积的损坏使飞机报废。G38E将继续为汉莎航空飞行商业航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然后,它将被重新涂上战时的迷彩并被用作军事运输。

  在希腊的军事行动中,它经常作为部队和物资的远程运输机工作,但在1941年5月17日,它在英国轰炸机的袭击中被摧毁。曾经有人考虑过为德国空军制造G38的军事化版本,事实上容克斯公司曾以K51为名负责设计这种飞机,但它从未被制造出来,至少在德国没有。

  早在1928年,日本就对G38的设计表现出了兴趣,并且确实是第一个与容克斯公司接触,希望将G38改装为轰炸机。1930年4月,容克斯公司将该设计许可给了三菱公司,并派了一个小组到日本去监督和支持进一步的开发。这款飞机被开发成92型,也被称为Ki-20。

  三菱公司在1933年和1935年之间生产了六架这种飞机。它们由四台Jumo 204发动机驱动,最高时速为200公里,可以携带5000公斤的炸弹。除此之外,对于那个时代的轰炸机来说,他们有很好的防御能力,在不同的位置安装了五挺机枪和一门20毫米的背射炮。

  当第一次运行时,它们是日本最大的进攻性飞机,并被掩盖在秘密之中,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峰期,它们已经无可救药地过时了,只被用作运输机。可悲的是,这些飞机没有一架存活至今,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被摧毁,通常涉及到爆炸。但是,像卡普罗尼60一样,它们最近在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风起云涌》中得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