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在河北雄安新区有个小项目,整个店面大约是130平方左右,项目定位是社区生鲜项目,商圈内的竞争很激烈,隔壁就是一个金锣生鲜肉为主体的夫妻店,开业相对较早,已经在商圈内形成了一定的辨识度,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对面是本土发展起来的便利店新锐品牌百乐百货便利店,体系完备,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和体量规模。不远处就有本地小雄MALL的社区菜店,还有就是有一定规模的本土生鲜连锁品牌绿岛生鲜连锁店。
在设计之初,结合该公司正在经营其他店面的特点,结合后台数据的分析,制定了以生鲜为主导,深度参与社区居民厨房建设为主旨的设计思想,制定出了一版新的平面布局图。
记忆比较深的一点是,相对较早之前别的团队设计的一版布局图有以下几点改动:
因为隔壁是生鲜肉店,不知是出于趋利避害还是躲避直面竞争的需要,他们把入口设置在了和餐饮店紧邻的门口,而且更为要命的是入口直接对着生鲜肉档口,品类分区冷热不均不说,顾客的动线短的要命,想都不用想,也许会出现的结果就是,顾客从入口周边购买完必须的菜肉,可能就从门口走掉了,有可能就完美的绕过卖场的大部分区域,造成死角太多,进而影响销售。
由于生肉档口临近上下水,不好改动,于是果断改动了入口,将入口主动和竞争对手临近。因为是长期跟踪项目,持续观察后发现,这点改动是对的。一是延长了顾客动线的长度,二是和竞争店共享了客流。
生鲜为主,这样就导致了中间的货架基本上以蔬果货架为主,没有设计中岛铁质货架。从前期品类销售数据上来看,基本上也反应了这一布局设计的意图,生鲜品类的销售数据几乎占据了整店销售的一半以上。靠着公司原有的生鲜营采团队优势,靠生鲜的特色,在这一商圈内站住了脚跟,也逐渐吸引和积累了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
大家都知道,销售数据在一定的时期内有一定的稳定性,向上提升很难,因为基本上来客数在200左右上下浮动,所以导致公司决策层曾经想过改动品类结构来提升整店的销售业绩。在我不太建议的情况下,引进了部分洗化类商品,一年多的时间看了,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效果。但是跟着时间的发展,客群的年龄层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满足基本厨房需求为主的中老年花钱的那群人的带动下,加上公司层面采用社区团购的策略,有一部分年轻群体开始成为店面的花钱的那群人。这一点在后台数据上也得到了反应,休闲食品的销售数据开始慢慢地上升。
回顾刚开业时的,由于货架陈列位置有限,有很多休闲品类就没有地方能陈列。相信随休闲品类的销售上升,这样矛盾就会慢慢的突出,所以该店的小范围布局调整的需求就会慢慢的迫切。小范围缩减蔬果货架,增加部分食品货架。
实体店真的很难,选址很重要。这家店面就是一个例子,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客户的真实需求群体基数比较大,只要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能生存下来。相反公司其他门门店选址上就犯了大忌,看似独家,看似转角,但是和社区消费者接触的点和面相对较少,造成来客数上下浮动太大,影响销售稳定和提升。再就是销售数据一旦稳定下来,要想提升,没有策略和改动,是很难的!所以无论是超市正常经营也好,还是超市布局设计也好,都需要对自己面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和深度思考才行。
所谓的超市布局升级,并不一定是全盘推倒重来,也可以是结合销售变动,局部的修正和微调,是超市在正常经营中的一种经营行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